我只知道美国的,所以大概描述一下,美国的申请材料一般有以下:
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GRE, TOFEL分数和personal statement。
补充一些。
对于补充的补充:
不尽然。
英国签证不太方便。
欧洲商学院建筑学院什么的都是私立的,学费也不敌”。很少学杂费只限于公立学校。
欧洲也有很多学校在郊区,美国也有学校在城市,整个比较没有意义。。。
欧洲公共交通发达,可是错过一辆车就要等很久,周末一两个小时才一班,越往南越没事就会罢个工。晚点班次取消在法国意大利更是很平常。
社会福利也不是欧洲多好,每国都有自己的标准。
欧洲也有很多名声很响亮的学校,尤其是私立精英学院。
蔡小晒 ? 15:27
我写「大多数」啦、「许多」啦、「除外」啦,怎么就是有人阅读不理解呢。
涛吴 ? 15:30 ? 删除
不是多数的问题,真的。
比如学费这一条,就感觉好像多数国家学校都不收或很少学费一样。
普遍发达确实,但我说的是发达之外的情况啊
蔡小晒 ? 15:33
例外永远存在,不能因为有例外就不总结吧。
涛吴 ? 15:34 ? 删除
我也只是补充啊,我都说不尽然了嘛
蔡小晒 ? 15:35
好啦亲,我要fo你。
涛吴 ? 15:37 ? 删除
既然补充就回答下,额...我是认真帝...
英国地理上是欧洲,但不是申根国成员。
而且英国跟欧洲大陆很多习惯设置都不一样。比如,电插座不一样,电压好像也不一样,英国枕头大多是长方形的跟我们一样,但欧洲的枕头主流是正方形。英国人也会说,pillows in europe is different.
蔡小晒 ? 15:40
对于补充的再补充:
欧洲许多国家的键盘布局和美式Qwerty差很大。很 大 喔。
[1]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9%87%91
似乎很古老的问题了,但这类问题永远都不会过时。鉴于我的观点曾经分别被美欧两边的朋友批判过扭曲+极端(扭曲的原因是语言,下面会提到),且出国时间不久观点也不成熟,就不全方位的阐释自己的歪理了,只说印象最深自认为最不扭曲的几点。第一次在知乎严肃的回答问题,还有点小羞射呢。
利益相关(我能有啥利益啊。。。但看别人都这么写,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国内物理本科毕业,法国某工程师学校(据说是top2)在读,纯法语教学。 在巴黎呆了一年,不爽,利用学校制度gap year来美帝实习了。明年还得回法国读一年。
写完觉得自己太水了。。。来个精简版吧:1. 旅游因素不应该考虑。2. 欧洲挣得少假期多,美国相反。3. 没有相应语言基础或学习能力请慎选非英语项目。
1. 上面有人提到过欧洲的一大优势是旅游方便。事实上这也是我当初决定去法国留学的一大原因。这一年旅了不少游后痛定思痛的警告后来人:作为留学生,在美欧之间抉择时完全不要考虑旅游因素!
首先,行万里路跟旅游完全是两码事,什么“十七天欧洲十国游”是很酷炫,但把这理解为行万里路,真是语死早。不要指望能从旅游中学到什么,整天宣扬去趟巴黎顿悟人生的劣质鸡汤微博还是果取关吧。
其次,旅游就是要个时间+钱嘛,谁规定在美国留学就不能去欧洲旅游了。一个在美帝搬数学砖的基友一暑假玩遍西欧,比我高不知道哪里去了。留学只有几年,旅游可以一辈子慢慢来,工作后经济宽裕了还能玩的更痛快,不用像现在出门多半住青旅。
再者,欧洲就一定比美国好玩?只能说是不同的风格。美国虽比不上我泱泱中华,但好歹地大物博,有不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欧洲就是教堂,博物馆,博物馆,教堂。像我这种山野鄙人对艺术宗教一无所知也没兴趣知的,感觉大概就像一个老外到了中国,把北上广深的万达广场都逛了一遍。
2. 就业问题。这里关于欧洲的讨论仅对法国适用。另外我毕竟还是too young,大部分都是听各路师兄师姐八卦,当八卦看看就好了。
首先,大大大大前提:CS大法好,无论欧美,优质码农永远供不应求,有转行机会的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然后论待遇,法国工资低,年假多,美国相反。工资的数字我知道的都仅仅是个例,就不详细说了。不妨思考一下这个段子的内涵:从法国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学,一个留下一个回国,几年后留法的哥们把自己工资按汇率算成人民币,结果还没回国的同学高。。。更不要说跟美国比了。法国的年假不用说了吧,世界假期最多的国家不是说着玩的。美国比国内多,但工作起来还是蛮拼的。
就业难度,我也想找个人告诉我。。。看形势吧,说不准的。有一个因素要考虑:欧洲的劳工保护比较严格,尤以法国最甚,所以企业裁员会比较谨慎,找到工作后不用胆战心惊地担心被裁,当然相应的招人也就更谨慎;美国则是形势好时哗哗的招人哗哗的发钱,形势不好二话不说要你卷铺盖走人,甚至会做出裁一批老人招一批新人这种勾当(为啥?很多工作其实不需要多少经验,但工资永远是逐年上涨,所以公司就像男人,永远喜欢小的,事少活好。)
3. 语言问题,上面也有人提到了。很多人,包括申请者自己,在择校时常常会对这一点轻描淡写,所以我要浓墨重彩地现身说法了。我申请时从各方信息源总结出来的结论是“开始时会困难一些,过上半年就好了”,所以完全没有法语基础的我完全没把语言当回事,拿到offer后才按照学校的安排开始学法语,既没兴趣也没压力,所以其实没学多少东西。我不知道别人说的“好了”是指什么,作为有近二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学生,我得承认我这一年感觉很不好。
不好在两方面吧。生活上的不便就不提了,出国在外必然要承受这些,非英语国家会相对更严重,但最多就是被银行职员白个眼,被黑心商家坑几个钱,无伤大雅。真正累积负能量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无力感。不同于某些宣扬“大学不用去上课”的天才,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听课不听课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于我这样天资一般的学生,一个优秀的老师的课堂讲授带来的触动、启发、鼓励都是至关重要的,课上课后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本科学理论物理时动辄被虐的云里雾里,但在课堂上随着老师的思路弄懂一个定理、解出一个方程的兴奋和快乐是难以名状的。课下跟着大牛讨论自习,同龄人的优秀——无论是更好的天资还是更好的学习习惯——都是最好的鞭策。那时每周末都把某大神的笔记借来看,看到精妙的推导时常忍不住拍个手说声“yes”,然后在一圈人看神经病的目光的环视下淡定的继续。
扯远了。。。但是这一切吧,到了法国都不存在了。学习变得前所未有的艰辛和恶心。编个浅显的例子吧,老师出道题:你二姨夫家的养殖场养了兔子和鸡,村长来视察时数了数,发现一共有30个头和100只脚,问你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然后老师告诉你,这个问题要用线性方程组来解决,你就问啥是线性方程组啊,老师就blabla开始讲,多好的节奏啊。可如果这时你问:老师我不认识二姨夫、养殖场、兔子、鸡、村长、视察、头、脚这几个词,还有这题问的是啥啊?老师耐着性子在黑板上写:二姨夫就是你妈妈的妹妹的丈夫,然后你就打断了:老师,我不认识妈妈、妹妹、丈夫这几个词。你是老师的话,这样的学生你教吗?这不是我在编段子,当时我9月开始上课,11月初就有一门经济学课程结课考试,那时以为是不让带词典的就直接上考场,有一道大题第一句是AAA BBB了一群CCC,三个实词我一个不认识,基本设定搞不懂,于是整道题放弃。事后查明那句话就是“养殖场养了一群某种牛”。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刚开始时会闹一些这个水平的笑话,后来会逐渐好一些——但仅仅是一些而已。还是会花大把的时间查词典,课堂讲授吸收度绝大多数时候低的像windows phone的市占率,老师大段大段旁征博引的精彩延伸完全领会不到。更要命的是,不懂就问的法则也时常失效:解释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生活化、口语化,书面语都听不懂,指望法国人的口头解释还不如问谷歌翻译。发挥天朝学生本能的刻苦学习变得像困兽之斗,即使偶有突破也毫无成就感。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生就会考试挂科混不下去,事实上只要习惯了他们考试的方式,成绩都不会太差,但大家都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学习效果怎么样自己心里都清楚。过去为刷绩点偶尔为之的找往年题、求老师划重点、抱大腿如今成为常态,甚至取代扎实的学习成了在学校生存下去的关键,我当年怎么也不会想到学生生涯的最后一站竟会过的如此狼狈猥琐。
当然有人会说,你都读到硕士了还整天上课啊考试的,你逗逼啊,naive。我承认这个阶段考试成绩没那么重要了,但之所以把考试放在前面,是因为这个指标是可量化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见的。看官们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何尝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在这些方面,我连自己损失了多少都说不清。继续举例子,我们有一门课叫做
mechatronique,内容是10人左右的小组在一年的时间里在两个教授的辅导下完成一个机械+电子(mechanics + electronique=mechatronique)相关的project,比如机器人大赛用的机器人,四轴飞行器啥的,甚至有做出清洁能源汽车原型拿了欧洲某个奖的。整个过程很复杂,除了要用到各种没学过的知识,在各种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自己编算法写代码、学软件画设计图、联系厂商买零件、组装外,还涉及到团队内部的分工、合作以及与其他学校类似团队的合作,甚至比较成功的还找客户试图把产品商业化。让我用一个词评价这门课的话,amazing。但是,一看便知这样一门课对于参与者的能力和效率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沟通都有困难的我,毫无悬念的成为了freerider。中国人如果能发挥什么作用,一定是因为原来学CS会写代码。而同样的杯具在一届又一届的中国学生身上循环上演,以至于一个关心外国人的校领导对这门课的负责老师提了意见:你们这样搞不行的,外国学生咋办。老师回答:这个课的形式和目的摆在那里,我有我的priority,照顾不到他们。我觉得他说的对。类似的情况在若干门实践类课程中都有出现。总之,传统的学习考试上语言问题会造成很大困扰,考试之外很多人笼统称为“能力”的东西,我们失去的只会更多。学校是好学校,老师是好老师,学生嘛,也算好学生吧,我们都没错,只是不适合。
当然又有看官要说了,你个不好好学法语就跑去法国的渣渣就别在这BB了,又不是谁法语都像你这么渣。这个我承认,我法语是很渣渣,而这正是因为我从头到尾都低估了法语学习的难度以及法语水平对在法国学习的影响。所以我才要警告后来人,不要轻率地把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等简单地想象成“另一门英语”。这个世界上像英语这么用户友好的语言你找不到的,python算一个?总之,要么有一定基础,要么对各种语言学习都充满热情——比如一位著名的精通英俄德日罗马尼亚多种语言、西方哪个国家都去过、时常与外宾谈笑风生的乐器演奏家——否则选择欧洲国家留学时,最好提前尝试一下相应语言的学习,再决定要不要跳这个坑。
如果去欧洲国家读英语项目的话,这一条的大部分作废。不过要注意,至少在法国,同类的法语项目要比英语项目水平更高,社会认同度也更高。法国人这点秉性我还是很欣赏的,某校指望靠英语授课的燕京学堂变身世界一流,我看真是燕京喝多了。
扯了这么多,自己读了一遍都觉得似乎有点倾向性了。但是不要误会,我没有给法国抹黑,没有给欧洲抹黑,没有任何这个意思。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尽管逢人必称在法国日子过得水深火热,但我没啥好后悔的,毕竟当初我大彻大悟发觉自己不是块做科研的料后,申请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读博士。而思路广的法国人民创造的这世界独此一家的奇葩教育制度,打出硕士级别的工程师(diplome d'ingenieur)文凭比博士文凭更值钱这一招牌,还不用花爸妈钱(出去“行万里路”跟家里申请的QE另算。。。),确实是最适合我的无选之选了。一年里虽然正事没做多少,但走投无路处处碰壁之时,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哲学问题确实有了更多、更清晰的想法——这当然不是个哲学问题,而是从学生到走入社会这个转型过程中自己的定位和选择问题。时常会想,如果当初我随大流去美国读了物理博士,这一年自然会少经历很多难过、慌乱、痛苦,但扣除因为法语太烂导致的那部分(which is 大部分。。。),总有一些是无论如何都要经历的。而博士周期长,生活内容也与本科时类似,对于我这种对科研无爱之人,恐怕如温水煮青蛙(我知道这是个谣言。。。但意境很对),会煮出另一些问题来。
总之,坑都是好坑,弄清自己是只什么样的萝卜才是最重要的。
谢邀~
这真是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啊,当年我出国的时候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选择。根据个人经验,首先要明确的是欧洲的学校和美国的学校这两个概念,美国有多州,每个州有许多学校,在纽约和堪萨斯读书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更何况欧洲有那么多说着不同语言的国家,在英国的体验和在芬兰的体验应该是天壤之别吧。
所以基于这些过于模糊的设定,就没有办法具体分析申请材料和申请难度的差异,不过可以比较宽泛的讲讲去欧洲留学无法逃避的问题——另一门外语。
除非你是想去英国,否则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是有着自己的语言的,而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异又是极大的,千万不要抱着说英语我都学了,再学一门又何妨,回想一下我们学英语的漫长、痛苦而又低效的过程吧,而和绝大多数外语相比学习英语的体验简直愉悦太多了。
北欧之类的国家因为中国留学生选择的较少,所以就不说了,就说说德国和法国吧,德国人的大脑估计是地球人中最接近于机器人的了吧,什么都严谨的像是在编程,也逻辑跳跃的像编程,德语自然也不例外,变化莫测的时态和诡异的“性别”设定,在德语里每个名词都有“性别”,而且……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比如同样身为人体器官,嘴巴、手指和脚都是男性的,而鼻子、嘴唇和手却都是女性的,至于头发和心脏……是没有性别的。至于德语的发音,我都懒得吐槽了。
再说说法语吧,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估计是法国人自己吧,法语的入门比德语要容易,不过入门之后的瓶颈却非常难克服,想想法国这个浪漫(不靠谱)的民族吧,读法语的人无不感叹法国人天马行空飘逸莫测的连读,待了半年去市场都还是听不懂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当然还有法语的数数,1-16个有自己的词,然后从17开始就陆续开始各种加减乘除的表示数字,这简直是对数学的考验啊。
当然你可以说“我想去非英语国家读个英语的项目啊”,呵呵,请自行脑补一个印度学生来中国某大学读一个韩语授课的是硕士,想想也是醉了。
当然如果题主语言天赋过人,那就另当别论了,那就可以接下来考虑其他的申请难度和收获问题了,否则还是英语国家比较合适。
针对想DIY申请的同学,推荐一下ApplySquare申请工具,有网页版,也有iOS,Android版本,具体介绍可以点这里:
一提到留学欧洲,首先想到的是英国、德国和法国。
以德国为例,留学德国和留学美国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德国人向来以严谨著称,他们有一套自己的办事流程,如果在学习中发生一些特殊情况,首先要向上级反映,然后再做决定,其次还要总结写进条文里。
虽然德国的整套系统在大家看来十分繁琐,但是他们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也因此被许多国家借鉴。
相比较而言,美国则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事务的变通性,崇尚自由,思维上更是活跃不受限制,非常适合向往自由、思维活泼的学生。
语言差异
想去非英语母语国家留学,首先要考虑语言问题。对于留学德国的学生来说,除了本专业之外,还能额外学习德语,学习一门新语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非常令人头疼,尽管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在德国,德语也是考验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你喜欢德语,并愿意付出努力,那么收获也必将是翻倍的
相比而言,留学美国对语言的学习就轻松一些,学生也会更快适应。
就业移民
不管是税低工资高的美国,还是税高工资低的德国,毕业后的去留也是择校的一大考量。美国的签证和居留难的问题是不容小看的,平均就业人数是留学人数的10%,算上其他类别也不会超过20%。
选择在德国的就业比美国要难很多,因为当地的工作机会相对较少,加上欧洲自身的民族保护主义,竞争也就也就更为激烈。
如何交友
对于在异国求学的小伙伴们而言,寻找团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德国,中国留学生相对比较少,交流受到限制,结合当地的严谨教学风格,以及语言限制,非常感到压抑。
相反,美国比较注重人脉,在美国的留学生也比较多,大家在一起可以探讨专业知识、社会时政,当地的中餐馆、华人区也比较多,可以时刻享受家乡的味道。
学术氛围
美国学习强度大,竞争的压力也很大,学生的身边从来不缺少边学习边实习、边搞社团、边准备就业的人。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奋斗,相当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
相比之下,德国的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课业压力相对较小,比如博士学位宽进严出,甚至中途可以休学几年再回来接着读,七八年才毕业的学子大有人在。
专业选择
都说“德国的学校很难考”,那是因为德国公立大学的“门槛”高,德国的课程质量平均超过美国水平,尤其注重时间、效率,这和这个国家严谨的办事风格是息息相关。许多学生选择报考德国,但是名额受限,竞争激烈,能力水准达不到学校的要求如,录取希望也会非常低。
消费情况
它们家的这米糠油皂,我之前在浴室爱用品那一篇里就分享过。
出国留学,学费和消费水平一直是我们非常关心的。美国的花费高,而且学校越好越贵,再算上生活费,昂贵的开支让大家的把目标转向了德国,因为德国公立大学的低学费、全额奖学金政策,吸引了一打拼留学生的目光,更因为消费水平等和国内差不多,对比美国的高消费更容易被接受。
课余生活如果你想做背包客,两个国家都各有其特色。但是从留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你喜欢德国制造,德国的啤酒,或者是德国的拜仁,小编可以负责任地说,德国因为其本土文化非常清高,你要做好难融入的准备,并且德国的商店周日不开门营业。
如果你喜欢美国的时尚、多元,美国的NBA、好莱坞,美国的快节奏与高压力也是你必须要时刻面对的。
对比完德国,法国留学与美国留学也有许多差异
美国留学相对来说比较灵活,需要TOEFL成绩,如果没有TOEFL成绩又想出国的话,可以申请大学和大学语言中心的双录取,即在大学语言中心完成语言学习,通过考试达到学校要求以后,进入专业学习。 并且美国的大学有数千所之多,选择的面会比较广。
在签证上,美国是面签,可能对于签证材料的要求不会像纸签那么严格,但是对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应对反应要求就高一些。
美国的费用比法国要高很多,美国费用最高的,是东西海岸,中部的费用就相对便宜,学费生活费一年15万到20万左右的学校也很多。
留学法国,首先必须通过法语的专业语言考试才可以进行留学,比如TCF需要过B才能报名法国的学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并且如果你想转专业,无论是报考大学还是研究生,都得通过严格的专业课考试。
但是法国的学费相对较低,公立大学免学费,并且可以提供住房补贴,如果你是情侣留学的话人均住房差不多1200元/月(巴黎、马赛等城市要相对高一些)。但是进入公立大学比较困难,并且如果你想就读巴黎的公立大学,那就更加困难!
法国索邦大学
以下列举了留学欧洲和留学美国的整体对比,提供该大家参考:
在欧洲申根国家留学,可以方便地出入国境,喜欢旅行的话这是不二之选;
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留学德国的经历与留学波兰相差会很大,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差异颇多,典型的如东西德、南北意大利之差;
欧洲多数国家不收或仅收很少的学杂费(英国除外);
欧洲的大多数学校在城市里;
欧洲公共交通普遍比美国发达,美国基本上没车就会麻烦,但是美国汽车很便宜;
欧洲国家社会福利普遍较好,比如学生租房可能有补贴,医疗保险包括牙医等;
美国生活节奏比较快,欧洲相对悠闲;
美国学校相比之下名气更大,回国后也更容易被各大企业接受。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调查机构QS公司最新公布的调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包括信息科学等5个理工科系方面,排名世界第一。
总部位在伦敦的QS公司今年首次依科系进行全球大学排行,率先推出信息科学、化学工程、土木及结构工程、电子和电机工程学,及机械工程等5个科系进行评比。这5个主要理工科系的前10名大学,几乎都在美国,少数在欧洲。
根据调查,信息科学全球前10大的大学依次为: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
化学工程全球前5名大学依次为: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
然而理工科专业前一百名里,美国的院校占到32所,欧洲的院校占到15所,其中有瑞士、荷兰、比利时、德国、法国、波兰以及意大利等等共占15所。